公元1276年2月,南宋的临安(今天的杭州)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囊中之物。宋朝政府在谢太后与宋恭帝的领导下向蒙古投降,使得蒙古军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阻力便顺利占领了这一国际大都市。谢太后和宋恭帝的投降,使他们自己得以安然无恙,但却把许多忠诚的士大夫们推向了绝境。
那些仍心系国家命运、不愿看着自己的家国和文化遭受摧毁的文士们,决定冒险救出宋度宗的遗孤,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,逃出临安,寻求继续抗争的希望。
1276年5月1日,益王赵昰在福建福州登基,宣布建立新的朝廷,并改元为景炎。尽管流亡政府的成立给南宋的遗民带来了一丝希望,但这也立刻引起了蒙古帝国的警觉。蒙古皇帝忽必烈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开始部署军事行动。
同年9月,在忽必烈的指令下,驻守在两浙(浙江和福建)一带的蒙古大将阿刺罕与董文炳联合水陆两军,分道南下,进攻福建。而驻守江西的塔出和吕师夔则率领北江西的蒙古军南下攻占广东,同时,湖南的阿里海牙也调动大军,南下进军广西。蒙古三路大军如猛兽出笼,开始对流亡政府发起了全面的围剿。
展开剩余78%仅仅一个月后,蒙古主力军已经深入广东、广西和福建三省,形势愈加严峻。为了彻底消灭南宋的残余势力,忽必烈下令,两浙地区的蒙古军再分成三路,围攻福州。董文炳、张弘范从浙江东部出发,奥鲁赤和唆都则自浙江西部南下,而阿刺罕则从宁波出发,三路蒙军合围福州。
随着蒙军的逼近,福州的流亡朝廷面临巨大压力。在最高军事统帅张世杰和丞相陈宜中的商议下,南宋流亡政府决定再次出海,继续向南寻找避难之地。然而,当这一决定在朝堂上提出时,参知政事陆秀夫表示强烈反对,他无法理解为何在拥有十多万精兵和数十万民兵的情况下,不在城中与蒙古军一决胜负,而选择继续逃避。
陈宜中解释道,虽然宋军兵力不弱,但蒙古军的强大让他们难以正面抗衡。为了保存实力,暂时撤退是最佳选择,待局势有所缓和再图东山再起。而张世杰则简单点头,表示同意陈宜中的看法。最终,陆秀夫无奈地同意了撤退,决定暂时迁往泉州。
公元1276年11月,泉州港依旧温暖宜人,此时,南宋流亡政府的船队已停驻在泉州附近。泉州港的海面上,几乎看不见尽头,近万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层层相叠,士兵如潮水般密布,一眼望去,仿佛海天一色,宛若一座浮动的海上帝国。
然而,正是在此时,蒲寿庚,一个来自阿拉伯的商人,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。蒲寿庚原本是南宋在泉州的经济招抚使,其家族世代与泉州港的外贸往来有着深厚的联系。到蒲寿庚这一代,家族的影响力已远超他所能控制的范围。虽然名义上他依旧是南宋的臣子,但在心底,他对国家的命运已有了不同的想法。
当宋端宗的海上朝廷抵达泉州时,蒲寿庚上船拜见端宗,提出愿意接纳流亡朝廷在泉州定居,并表示如果有足够的军事力量,南宋应当为恢复大宋而做最后的努力。然而,张世杰对此表示怀疑,心里始终认为,既然知道大宋朝廷南下,蒲寿庚为何不提前迎接,而是等到朝廷已到港口才登船示好?张世杰对此人的动机保持警觉。
虽然蒲寿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,甚至提出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,但张世杰并未急于上岸,反而提出需要大量商船来增强海军力量以对抗蒙古的威胁。蒲寿庚听后承诺提供千艘商船,似乎表现得十分慷慨。
然而,当蒲寿庚返回泉州后,却很快采取了令人意外的行动——他封锁了港口,关闭了泉州城的大门。数日后,蒙军开始逼近泉州,蒲寿庚的行动显得愈加显眼。张世杰意识到,蒲寿庚此举意图投降蒙古,极有可能是要将整个流亡朝廷交给蒙古。
随着蒙军的步步逼近,泉州城中的局势愈发紧张。张世杰决定发动进攻,但由于蒲寿庚顽强的防守,战局陷入僵持。当蒙军最终进入泉州附近时,流亡朝廷的选择变得更加明确——继续南下,避免与蒙古军正面交锋。
而蒲寿庚则成功脱身,避免了这一场风波。但最终,天道好轮回,正如历史所证,时隔近百年后,朱元璋推翻元朝,建立了大明。在进入泉州时,朱元璋将蒲寿庚及其家族视为民族叛徒,残忍地报复了蒲氏家族。蒲寿庚不仅被掘坟鞭尸,还下令对蒲氏族人进行严厉的惩罚,直到整个蒲家族为其昔日的叛国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