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趣谈:陈朝抗元胜利的原因,与“外柔内刚”理念的实践密切相关——陈朝对元朝的反侵略战争,堪称“外柔内刚”理念的一次极致运用。在整个战争期间,陈朝始终坚定地贯彻这一战略方针。
在元军入侵安南之前,陈朝国内积极备战,但对外却多次以极其谦卑的姿态遣使请求元军缓兵,以期拖延战事。战争爆发后,陈圣宗为了缓和敌军攻势,多次派遣使者认罪,甚至将圣宗皇帝的亲妹安姿公主嫁给脱欢以示和解,但在国内,他却坚定告诫军民:“凡国内郡县,若有外敌入侵,当誓死抵抗。”
即便元军攻势凶猛,陈朝统治岌岌可危,陈氏家族依然坚决不放弃抵抗,全力调遣兵力作战。元军败退后,陈朝并未因胜利而放松“外柔”的策略,至至元二十三年正月,陈朝释放了被俘元军士兵遣返,同时派遣“大夫阮义全、阮德荣”携贡品入贡元朝。可见,坚定执行“外柔内刚”政策是安南成功抵御元军的关键。
展开剩余80%元朝此次入侵失败还与其扩张能力趋于饱和有着重要关系。当一个帝国疆域扩展到一定规模,必然要分散兵力稳固新占领地区。彼时元朝刚统一了辽阔而人口众多的中国,需要时间与精力进行整合,无法像初期那样全力猛攻。此外,自然环境对元军作战能力也构成了制约。
蒙古族习惯于蒙古高原干冷的气候,擅长草原骑兵的机动战术,而安南地处中南半岛,地形以丛林和山地为主,极大限制了骑兵的发挥。战争初期,元军虽多次正面击溃陈朝主力,但陈军利用地形优势,采取分散游击战术,跳出元军包围,袭扰漫长补给线,迫使蒙古军陷入消耗战。一旦战事进入炎热潮湿的夏季,粮食补给困难、丛林中的湿热和虫蚁叮咬都成了蒙古军的新敌人。
不过,地理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。蒙古军曾翻越昆仑山和横断山脉,攻打云南大理国,其行军难度远高于穿越安南丛林。云南和缅甸的热带雨林也未能阻挡蒙古骑兵的进攻。如果疾病和地理因素能阻挡蒙古军,那么他们也不会有远征叙利亚、朝鲜半岛、乃至多瑙河的辉煌战绩。
因此,根本原因在于陈朝君民的顽强抵抗。战争中,元军发现被俘陈军士兵均在臂上刺有“杀鞑”二字,显示出极强的战斗决心。国内遍布君主令牌:“凡国内郡县,若有外寇入侵,当誓死抵抗。若力量不足,准许逃入山泽,但不得投降。”
正因如此,陈军虽屡败屡战,未出现大规模叛降现象。少数投降的贵族在赴元途中遭陈朝针对性袭杀,如彰宪侯陈健被射杀于麻六寨,极大震慑了动摇的土豪。保义王陈平仲更是抗敌典范,遭擒后宁死不屈,绝食守口,面对蒙古人以“北王”诱降,他高喊:“宁为南鬼,不为北王。”
正是这种坚定不屈,使元军虽初期屡获胜利,但生力军逐渐消耗。元军在撤退升龙城前的军事会议总结:“敌虽散,增兵又多,官军疲乏,死伤众多,蒙古军马技艺亦难施展。”
南宋流亡官兵的助阵也功不可没。四月陈军与元军会战时,阵中突然现大量着宋服持宋弓箭的官兵,蒙古军误以为南宋复兴,惊慌失措,导致元军败退。咸子关大捷掀起陈军反攻浪潮,意义非凡,陈光启为此作诗纪念:“夺槊章阳度,擒胡咸子关。太平须致力,万古旧江山。”
脱欢惨败令忽必烈恼怒,扣押陈朝使者,准备再次征讨。但连年战乱带来的内忧外患及安南夏季的湿热气候,使其不得不慎重考虑。至至元二十三年(1286)正月,元世祖取消了征讨日本计划,下令筹备“征安南事宜”。
这次新战役不仅是元朝控制安南以便东南亚扩张的需要,更带有忽必烈强烈的复仇情绪,表明陈朝通过贡奉和释俘示好的善意未获回报。再战前,元朝已设立统治机构,“置征交趾行尚书省”,派奥鲁赤、乌马儿等为平章政事,直属镇南王节制,公开显示了将安南纳为郡县的野心。
1287年12月,元军分三路再攻安南:主力从广西进攻,偏师由云南出发直逼国都,水师沿白藤江进犯。初期战势如破竹,元军迅速攻入国都,陈军外围失守后主动撤退保存实力,陈仁宗带百官隐居偏远海岛。元军汲取前次教训,入冬后才发起攻势,任命张文虎为海道运粮万户,分道运粮十七万石以保障补给。
乌马尔与樊楫率舰队护送粮船经海路白藤江口时,遭陈庆余水师伏击惨败,粮船被毁,元军损失惨重。《大越史记全书》载:“庆余料敌必后继,集残兵待击,果然击败,获军粮器械无数,俘虏甚多。”云屯战役重创元军后勤,是战争转折点。陈朝分析称:“元兵所资粮草器械,既被我获,敌恐不知,犹若陆梁。”
脱欢未能歼灭陈军主力,也未俘获统治阶层,只能退回国都稳固占领区。安南军民坚壁清野,粮船迟迟未至,令元军粮食短缺。脱欢令乌马尔率水师接应粮船,另派奥鲁赤等人分道入山觅粮。此时,安南散兵与民兵频繁袭扰元军营地,令元军占地不断缩小。脱欢敏锐察觉昇龙大本营被围风险。
1288年3月,元军焚毁国都,迁移至万劫,但粮尽人疲,陈军反扑猛烈,万劫基地岌岌可危。元军将领会议无奈:“交趾无城池可守,无仓库粮食,张文虎粮船未到,天气炎热,恐粮尽兵疲,无以久战,宜全军撤退。”
统帅脱欢决定水陆分道撤退。撤退途中水军在白藤江遭安南军伏击全军覆没,陆军主将乌马尔、樊楫、昔戾基被俘,张玉战死,残兵至内旁隘遭遇猛攻,力战后出关,得知正面归路被陈圣宗父子及兴道王以三十万大军封锁,元军被迫绕道小径回国。途中先锋阿八赤阵亡,幸得昔都儿拼死护卫,脱欢方得以逃回。
总的来说,正是元朝对安南的征讨连遭惨败,忽必烈因脱欢屡败屡辱,最终“终身不许入觐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